现在,手机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把具有双面性的“双刃剑”。一方面,手机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另一方面,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也成为很多家庭的困扰,那么手机成瘾后的“我”会有哪些表现呢?
“我”与手机形影不离。
“我”一睁眼,拿手机,查看消息、刷社交媒体,甚至在洗漱时也不忘将手机放在旁边,生怕错过任何一条信息。
“我”吃饭时,机械地往嘴里送食物,双眼紧盯着屏幕,对饭菜的味道和家人的交流毫不在意,温馨的用餐时间变成了各自与手机相处的“静默时光”。
“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玩游戏、刷短视频或看小说,当手机电量不足或网络信号不好时,我会变得焦虑不安。
“我”虽然通过手机社交软件拥有大量的“好友”,但与朋友面对面相处时,也总是各自低头玩手机。
“我”常常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注意力被频繁打断,导致我作业效率低下,原本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可能要拖到三四个小时甚至更久。在课堂上,尽管深知学校不允许使用手机,但仍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时不时偷偷将手机藏在书本下查看,心思完全不在老师讲解的知识上,成绩也因此逐渐下滑。
“我”好像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家庭方面
• 建立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则。
• 增加陪伴: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需求和困惑,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减少孩子对手机的情感依赖。
• 培养兴趣: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等,鼓励孩子参加相关活动,转移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
青少年自身
• 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时间观,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主动制定手机使用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控制使用时间。
• 目标设定:给自己设定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将注意力集中在实现目标上,减少对手机的关注。
• 社交互动: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同学、朋友面对面交流,拓展人际关系,丰富社交生活,降低对虚拟社交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