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儿童青少年科就诊的患者中,小于15岁的就诊人数从2018年3148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10613人次,3年增长了3倍多。同时,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抑郁困境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青少年抑郁有哪些特点?
抑郁障碍是以与现实处境不相称的、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基本临床特点的一类心境障碍。它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特异性表现等方面,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1.核心症状
情绪低落,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严重时会感到绝望、无助与无用。兴趣缺乏,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离群索居。乐趣丧失,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或快感缺失。
2.心理症候群
焦虑、自罪自责、自我评价低、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抑郁患者半数左右会出现自杀的观念,严重者感到生不如死并寻求自杀的方法。
3.躯体症状群
睡眠紊乱、昼重夜轻、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丧失。
4.青少年特异性表现
整日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似病非病:常感觉嗓子里有东西或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看上去病得很重又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却无任何器质性病变。时常感觉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进入青春期后,不与父母进行交流,处处与父母对抗,出现自杀观念与行为。
如何发现自杀前的警示信号?
很多抑郁自杀的青少年在自杀前,会出现各种特殊语言、行为的表现,发出不同的求救信号。此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实施干预,可以避免自杀意外的发生。
1.语言警示信号
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有自杀想法的人在自杀前,往往会与身边的朋友、同学、父母等通过聊天、交流表露出自杀的愿望;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如死后是否有灵魂等哲学问题;流露出厌世的念头,如我不想活了,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交代后事,如:感谢爸妈的养育之恩,我不想拖累别人等;表达歉意,如我对不起你们;谈论自杀的方式,如哪种死法最快,哪种自杀方式尸体不难看;通过朋友圈、博客、日志等留下自杀的想法,或以遗书、遗言等方式留下自杀的证据。
2.行为警示信号
自杀者在自杀前会在行为、个性方面发生突然的、明显的改变。 如:积极活泼的性格变得消极退缩;谨慎的人变得爱冒险;节俭的人突然很破费;睡眠不好,心情抑郁的症状毫无理由地消失;对亲人表现出格外关照或疏远等。
再如:做好最后的安排,将原本杂乱无章的物品整理得井然有序;将喜爱的东西送与他人;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的物品;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信息;丢弃物品、撕毁日记本、删除手机、电脑中的信息等。
还有:反复出现危险行为,喜欢独处,不愿与人交流,隐瞒家里人会做些危险行为;会频繁摔破玻璃、眼镜、杯子、镜子等易碎物品,身上会时不时地出现各种伤口,包里常备有刀片、修眉刀等危险品;或反复出现在高楼上,在大楼边缘徘徊,意图跳楼;还会一反常态,不顾危险乱穿马路、经常在江河湖边逗留发呆等。
青少年自杀会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多层面进行对应预防,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心理危机。
青少年层面:学会识别并描述自己的负性情绪,寻找自己合适的发泄方式;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愉快的事件,积累积极的情绪;试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遭遇困境、难题时,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探寻生命中活下去的力量。
家庭层面: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宁、舒适、幸福的家庭环境。父母需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减少家庭破裂带给孩子的影响;不要体罚、训斥、家暴孩子,对孩子的要求避免过于严苛;对于敏感、内向、孤僻的孩子,及时察觉孩子的异样,给予积极的关注;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时,及时积极地处理,给予更多的关爱。
学校层面:创建安全、和谐、良性竞争的校园环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孩子心理学知识及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矛盾的方法,引导孩子自我调节情绪,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采用多方法、多阶段青少年自杀筛查,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设立专职的心理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失恋痛苦、校园霸凌等,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抑郁自杀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群体的自杀预防,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